2025年1-4月,中國鋰電池產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據工信部最新數據,全國鋰電池總產量突破473吉瓦時(GWh),同比激增68%,產業規模擴張速度領跑全球。在這組數據背后,儲能與動力電池的“雙輪驅動”、上游材料的產能競賽以及出口市場的強勢突圍,共同勾勒出一幅產業高速發展的圖景,但隱憂也隨之浮現。
儲能與動力電池:雙賽道齊頭并進
在應用端,儲能型鋰電池產量達110GWh,成為支撐新能源消納的關鍵力量。隨著光伏、風電裝機量持續攀升,電網對儲能調峰的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國家電網數據顯示,2025年1-4月全國新型儲能項目并網容量同比增長125%,其中鋰電池儲能占比超85%。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近期宣布,其Megapack儲能系統將采用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標志著中國儲能技術正式進入全球頂尖供應鏈。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爆發。1-4月動力型鋰電池裝車量達184GWh,同比增幅超70%。比亞迪刀片電池、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等國產技術突破,推動新能源車續航里程普遍突破700公里。工信部新車公告顯示,2025年搭載100度以上大容量電池包的車型占比已達32%,較2024年提升18個百分點。
出口狂飆:中國制造席卷全球
出口數據印證了中國鋰電池的全球競爭力。1-4月鋰電池出口額達1554億元,同比增長25%,均價維持在10.3元/瓦時。這一價格較韓國、日本同類產品低15%-20%,形成碾壓式優勢。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E)報告指出,中國產鋰電池已占據歐洲電動車市場62%的份額,其中匈牙利、德國成為主要出口目的地。
在資本層面,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企業加速海外建廠。國軒高科德國哥廷根工廠已實現動力電池本地化生產,其配套大眾ID.系列車型的電池包,能量密度達230Wh/kg,較歐洲本土產品高10%。這種“技術輸出+本土制造”的模式,正在突破歐盟碳關稅等貿易壁壘。
上游材料:產能狂歡與結構失衡
產業鏈上游呈現冰火兩重天。一階材料產量全面爆發:正極材料115萬噸、負極材料76萬噸、隔膜80億平方米、電解液47萬噸,同比增幅均超40%。湖南裕能、德方納米等磷酸鐵鋰正極龍頭,其產能利用率已連續6個月超95%,印證了市場對低成本路線的追捧。
但二階材料領域暗流涌動。電池級碳酸鋰產量27萬噸,同比大增60%,而氫氧化鋰產量僅9萬噸,同比下降14%。這種結構性失衡折射出技術路線之爭:磷酸鐵鋰電池占比提升至62%,擠壓了高鎳三元材料空間。天賜材料電解液事業部負責人透露,其新型LiFSI添加劑已實現萬噸級量產,可將磷酸鐵鋰電池循環壽命提升至8000次,進一步鞏固成本優勢。
價格密碼:7萬元均價背后的產業重構
市場均價數據揭示產業深層變革。1-4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7.4萬元/噸,氫氧化鋰均價7.6萬元/噸,兩者價差縮窄至2000元。這與兩年前氫氧化鋰溢價超5萬元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價格倒掛的根源在于,特斯拉4680大圓柱電池量產不及預期,導致高鎳三元材料需求疲軟。容百科技財報顯示,其NCM811高鎳正極材料出貨量同比下滑18%,而磷酸錳鐵鋰材料出貨量激增3倍。
未來挑戰:過剩警報與技術突圍
在狂飆突進的數據背后,產能過剩警報已然拉響。據統計,截至4月底,全國鋰電池規劃產能已達8.2TWh,是2024年實際需求的3.7倍。蜂巢能源董事長楊紅新警示:“未來兩年將有大量低端產能被淘汰,行業洗牌不可避免。”
突破困局的關鍵在于技術迭代。固態電池成為資本追逐的新風口。清陶能源半固態電池已實現裝車,能量密度達360Wh/kg,預計2026年量產;衛藍新能源與蔚來合作開發的150kWh固態電池包,續航突破1000公里。這場技術革命或將重塑產業格局,使中國鋰電池產業從“規模領先”邁向“技術領跑”。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