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成都市發改委正式發布《成都市加快提升低空飛行能力 培育低空經濟市場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監管、應用場景、產業支撐四大領域推出14條舉措,劍指“西部低空經濟中心”目標。這份被業內稱為“低空經濟14條”的政策,不僅設立了最高500萬元的航線補貼,更對乘客端直接發放票價補貼,標志著成都成為全國首個對低空載人商業化運營進行“雙向補貼”的城市。
真金白銀鋪路:企業開航線最高拿500萬,乘客坐“飛的”享補貼
政策核心亮點在于對低空載人商業化運營的“雙軌激勵”。企業側,凡取得航線審批并實現常態化運營的企業,可獲年度最高50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乘客側,則按航線距離階梯式補貼票價,相當于變相降低出行成本。以成都至自貢的短途航線為例,當前單程票價約800元,補貼后乘客實際支付或降至500元以內,直逼地面高鐵價格。
這一補貼力度遠超此前深圳、合肥等地的試點政策。深圳對eVTOL載人航線補貼為每架次100元,合肥對新建無人機物流航線年補貼上限200萬元。成都的“雙向補貼”模式,被視為低空經濟從“概念驗證”邁向“規模商用”的關鍵跨越。
應用場景破局:從“觀光航線”到“空中公交”
政策明確要求拓展低空應用場景,提出“重點發展城際飛行、商務出行、空中擺渡、聯程接駁、跨境飛行等低空客運新業態”。這意味著成都將突破當前低空經濟以“觀光旅游”“應急救援”為主的局限,向“城市空中交通”(UAM)領域發起沖擊。
據成都市交通運輸局規劃,未來三年將分階段開通10條以上城市內低空航線,重點覆蓋天府國際機場、高新區、天府新區等商務區,以及都江堰、青城山等旅游目的地。更值得期待的是,成都與重慶、自貢等周邊城市規劃的“低空走廊”,有望形成“成渝空中巴士”網絡,實現1小時城際通勤。
產業生態重構:從“單點突破”到“全鏈發力”
作為同時擁有中航成飛、沃飛長空、騰盾科創等頭部企業的城市,成都已形成覆蓋整機研發制造、運營服務、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此次政策特別強調“低空產業支撐”,提出對關鍵技術研發、適航認證、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給予專項支持。
例如,對獲得民航局型號合格證(TC)的eVTOL企業,成都將給予1000萬元獎勵;對新建通用機場、直升機起降點,按固定資產投資的30%給予補貼。這些舉措將加速沃飛長空AE200、吉利沃瓏空泰等本土eVTOL機型商業化進程,預計2026年成都將成為全國首個實現eVTOL常態化運營的城市。
專家熱議:低空經濟將如何改變生活?
中國民航大學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覃睿指出:“成都政策突破性在于將低空經濟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通過補貼培育真實需求,而非單純補貼供給端。”他預測,隨著規模化運營,2030年成都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帶動航空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關聯產業形成萬億級集群。
但挑戰同樣存在。空域管理、電池技術、噪音控制等問題仍需突破。一位不愿具名的eVTOL企業負責人坦言:“當前電動飛機續航普遍在200公里左右,要實現跨城飛行仍需技術迭代。不過成都的政策窗口期,給了企業寶貴的試飛數據積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