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26日焦點觀察
歐盟金屬行業與回收商的激烈博弈,正在撕開全球貿易摩擦的新裂口。面對特朗普政府對鋼鐵、鋁材加征50%關稅引發的連鎖反應,歐盟金屬生產商正發起一場"資源保衛戰",要求對廢金屬出口實施緊急管制。這場爭端不僅暴露出歐美貿易戰的深層矛盾,更折射出全球低碳轉型中的資源分配困境。
貿易戰火催生非常規手段
特朗普關稅政策正引發意想不到的"虹吸效應"。歐盟鋁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對美廢鋁出口量同比激增187%,達到6028噸,盡管絕對值看似有限,但增速已引發行業警覺。更令歐盟擔憂的是,美國金屬生產商正通過"套利窗口"大肆收購歐洲廢料——50%關稅壁壘下,歐美市場廢鋁價差擴大至750美元/噸,形成極具誘惑力的套利空間。
這場資源爭奪戰直接威脅歐盟氣候戰略。廢金屬回收可減少95%的鋁生產能耗和80%的鋼鐵能耗,是歐盟"綠色協議"的核心支柱。奧地利Hammerer鋁業CEO Rob van Gils警告,若廢料成本持續高企,歐盟鋁企將面臨"雙重打擊":要么被迫以高于成品價的價格購買原料,要么從印度等高碳足跡地區進口原生金屬,這將直接沖抵歐盟碳關稅(CBAM)的減排成效。
產業博弈暴露深層矛盾
在這場資源爭奪中,三方勢力展開激烈博弈:
•金屬生產商的生存警報:歐洲鋼鐵聯盟(Eurofer)指出,2023年歐盟創紀錄出口1900萬噸廢鋼,相當于其粗鋼產量的15%。塔塔鋼鐵、安賽樂米塔爾等巨頭擔憂,若放任廢料外流,歐盟再生鋼產能利用率將從82%驟降至70%以下,顛覆"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回收行業的利益反制:回收商聯盟EuRIC反擊稱,歐盟鋼鐵需求僅消化80%的廢鋼供應,根本不存在實質性短缺。限制出口將導致歐洲回收體系崩潰,危及20萬個就業崗位。
•政策層面的兩難抉擇:歐盟委員會雖表態"第三季度評估貿易措施",但實際操作面臨多重掣肘。歷史上,歐盟僅在新冠疫情期間動用過出口授權制度,且武器、軍民兩用品等傳統管制領域與廢金屬性質迥異。
全球產業鏈重構進行時
這場爭端實質是全球化解體與區域化重構的縮影。美國通過關稅壁壘重塑本土供應鏈,歐盟則試圖以"碳足跡"標準構建綠色貿易壁壘。但現實是殘酷的:當美國金屬廠商用關稅大棒搶奪資源時,歐盟企業卻發現其引以為傲的循環經濟模式正在被瓦解。
更深層的悖論在于,歐盟推動的碳邊境稅(CBAM)旨在防止"碳泄漏",但當前資源外流恰恰導致"逆向碳泄漏"——歐盟企業被迫從高碳排放地區采購原料。奧地利鋁業案例揭示,若每噸再生鋁因原料短缺被迫轉為原生鋁生產,碳排放將增加16噸,這相當于抵消了10輛電動汽車的全生命周期減排量。
破局之道:從資源爭奪到規則重構
要破解當前困局,歐盟需在三個層面尋求突破:
•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參考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管理模式,對廢金屬實施動態儲備機制,確保再生金屬產業鏈安全。
•構建碳足跡互認體系:與美國談判將廢金屬的碳減排屬性納入貿易協定,要求進口再生金屬產品披露實際碳成本。
•投資循環經濟基礎設施:通過歐洲投資銀行(EIB)定向支持廢金屬分揀、加工技術創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總結,在這場廢金屬之爭,本質是全球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資源再分配戰爭。當貿易保護主義與氣候雄心正面碰撞,歐盟正站在十字路口:是固守自由貿易教條,還是以非常規手段捍衛綠色轉型成果?答案或將決定其能否在2050年碳中和競賽中保持領先。
本文內容僅供參閱,請仔細甄別!長江有色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