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海國際車展上,億緯鋰能正式推出OMNI全能電池的“原位升級計劃”——無需改變電池尺寸,僅通過化學材料體系的創新,即可實現電量、續航、充電速度的靈活調整,同時將研發周期壓縮至3-6個月,研發成本直降80%。這一技術路徑的提出,不僅揭開了動力電池行業“模塊化競爭”的序幕,更將有色金屬產業鏈的博弈推向了新的維度。
??從“車用級”到“原位升級”:大圓柱電池的化學密碼??
億緯鋰能的底氣,源自其核心產品——46系列大圓柱電池的底層技術突破。早在2025年3月的天津展會上,該公司已展示過OMNI全能電池-LMX系列的升級成果:通過“全能裝甲”界面復合技術、“全能電極”梯度孔隙設計以及“全能電解液”自調控成膜技術,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40Wh/kg,循環壽命延長25%,并在針刺測試中實現“零起火、零爆炸”。而此次“原位升級”計劃的本質,是將這類材料創新與標準化電池結構深度綁定,形成“一芯多能”的模塊化開發模式。
副總裁在發布會上強調,大圓柱電池的標準化尺寸和全極耳結構設計,使其成為“原位升級”的最佳載體。例如,通過調整正極材料中的鎳鈷錳比例,或引入硅碳負極替代傳統石墨,可在同一封裝體系內適配不同車型的續航需求;而電解液配方的優化,則能兼顧快充性能與低溫放電穩定性。這種“化學工具箱”式的靈活組合,讓車企無需為每款新車型重新設計電池包,從而大幅縮短研發周期。
??降本80%的背后:有色金屬產業鏈的暗戰??
億緯鋰能的成本優化策略,直擊行業兩大痛點:一是鈷、鎳等貴金屬價格波動對電池成本的影響;二是車企為適配不同市場而付出的重復研發投入。
根據公司披露的數據,采用“原位升級”方案后,單款電池系統的研發費用從億元降至千萬內。這一數字的背后,是材料體系創新對貴金屬依賴度的降低——例如,高鎳低鈷三元材料的使用減少了對稀缺鈷資源的消耗,而硅基負極的規模化應用則進一步攤薄了石墨采購成本。
更深層次的變革發生在產業鏈協同層面。大圓柱電池的標準化生產要求上游材料供應商提供高度兼容的化學配方,這倒逼正極材料、電解液等企業加速技術融合。
以當升科技為例,其專為大圓柱電池開發的“梯度孔隙正極材料”已實現4C快充性能,并與億緯鋰能聯合推進產線適配。這種“電池廠定義標準、材料廠定制開發”的模式,正在重構有色金屬行業的價值分配鏈條。
??行業洗牌前夜:誰將成為下一個“被折疊”的玩家???
億緯鋰能的技術路徑,無疑給競爭對手施加了雙重壓力。一方面,特斯拉、寶馬等車企主導的4680電池聯盟仍在推進干法電極、全極耳焊接等工藝突破;另一方面,寧德時代憑借CTP(無模組)技術持續壓低方形電池的成本。
億緯鋰能選擇的“原位升級”路線,試圖在標準化與定制化之間找到平衡點——既避免圓柱電池因尺寸多樣導致的產業鏈碎片化,又通過化學體系創新滿足車企差異化需求。
這場技術競賽的終局,或將取決于兩大因素:
一是大圓柱電池的良率能否突破95%的行業瓶頸(目前頭部企業約為90%);
二是鋰、鎳等有色金屬的全球供應鏈能否抵御地緣政治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億緯鋰能已在印尼布局鎳礦資源,并與格林美合作建設電池回收基地,試圖構建“礦山-材料-電池-回收”的閉環生態。
??結語:一場靜悄悄的資源革命??
從鉛酸電池到磷酸鐵鋰,從方形封裝到大圓柱標準,動力電池的每一次技術迭代,本質都是有色金屬產業鏈的重新洗牌。
億緯鋰能的“原位升級”計劃,看似是化學配方的微調,實則是通過材料創新將稀缺資源的使用效率推向極致。
當車企不再為電池規格疲于奔命,當鈷、鎳價格波動被材料體系創新緩沖,這場靜悄悄的資源革命,或許才是新能源時代真正的勝負手。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