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最新數據顯示,3月碳酸鋰市場呈現“產量攀升、價格企穩、需求分化”的復雜格局。在新能源車產銷持續增長與供應過剩壓力的博弈下,鋰價正經歷新一輪市場考驗。
3月碳酸鋰產業鏈迎來顯著復蘇,全國碳酸鋰產量達8.02萬噸,環比激增22.5%,創下年內新高。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江西、四川等地頭部企業檢修恢復及寧德時代枧下窩項目產能爬坡。
值得注意的是,自有礦輝石提鋰企業維持高開工率,而回收端訂單回暖也為產量提供支撐。
盡管供應端放量明顯,但碳酸鋰價格卻展現出韌性:長江有色金屬網顯示,長江綜合,電池級碳酸鋰99.5%月末報74050元/噸,跌幅1.9%;工業級碳酸鋰99.2%月末報72150元/噸,跌幅更收窄至1.5%,顯示出成本線附近的強支撐。
新能源汽車市場延續火熱態勢,3月動力電池裝車量同比飆升61.8%,磷酸鐵鋰電池占比突破80%,成為拉動鋰鹽需求的核心引擎。
然而儲能領域異軍突起,海外項目招標量同比暴增40%,推動儲能型碳酸鋰需求環比增長12%。
隱憂同樣存在:正極材料企業庫存高企,頭部電池廠商庫存同比增加超50%,導致散單采購意愿低迷,部分廠商轉向長協鎖價規避風險。
海外低價資源持續沖擊國內市場,3月碳酸鋰進口量達1.74萬噸,環比激增47%,其中智利貨源占比高達70%。
南美鹽湖提鋰成本下探至6萬元/噸以下,與國內云母提鋰企業成本線形成倒掛,迫使江西部分廠商將開工率降至45%。
這種“外增內減”的供應格局,使得社會庫存攀升至11.2萬噸,期貨倉單庫存更維持在5.3萬噸高位,成為壓制價格反彈的關鍵因素。
面對6.5萬-9萬元/噸的價格震蕩區間預測,產業鏈正加速洗牌。不少頭部企業通過碳酸鋰期貨套保對沖風險,而高成本云母提鋰產能或面臨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4月排產已現環比下降4.6%的收縮信號,北方地區因礦價倒掛出現減產潮。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二季度儲能搶裝季來臨及以舊換新政策加碼,需求端有望迎來邊際改善,但全球162萬噸LCE的供給預期仍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