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紅河谷地,一場電力基建領域的智能革命正在上演。4月23日,南方電網云南電網公司紅河供電局施工現現場,一臺人形機器人靈活舞動機械臂,精準完成220千伏引流線間隔棒安裝作業。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將人形機器人應用于電網建設施工領域,開啟復雜電網工程智能化作業新紀元。
高危作業迎來“鋼鐵戰士”
在紅河電廠擴建配套工程現場,機器人展現出的“十八般武藝”令人驚嘆:其配備的六維力覺傳感器可感知0.1N的力變化,確保螺栓緊固力矩誤差控制在±3%以內;雙機械臂協同作業系統,能同步完成高空導線的定位、夾持與安裝,作業效率較人工提升40%。面對25米高空作業面,機器人通過激光雷達構建三維環境模型,自主規劃作業路徑,有效規避傳統人工操作的安全風險。
技術突破攻克三大難題
云南電網公司技術團隊針對電網施工特性,對人形機器人進行三大技術升級:首先,研發環境自適應步態算法,使機器人能在山地45度斜坡穩定行走;其次,搭載多模態感知系統,可實時識別電纜型號、設備編號等施工標識;最后,開發數字孿生預演平臺,實現施工方案AI生成與虛擬驗證,將現場勘查時間縮短60%。
智能基建開啟萬億市場
隨著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我國電網建設正迎來新一輪高峰。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未來五年特高壓工程投資將超5000億元,其中70%涉及復雜地形施工。人形機器人的應用,不僅可將高空作業傷亡率降低90%,更能顯著提升施工效率。據測算,在輸電線路組塔、變電站設備安裝等場景,機器人綜合成本較人工降低35%,作業周期縮短40%。
產業生態鏈蓄勢待發
此次實踐已引發行業震動。國內多家機器人頭部企業正與電網公司接觸,共同制定行業標準。專家預測,電網智能施工裝備的爆發期已至:到2027年,僅特高壓領域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帶動上游減速器、伺服系統等核心零部件需求增長。云南電網公司表示,將深化“機器人+大模型”技術融合,探索設備巡檢、應急搶修等全場景應用,打造電網基建智能作業生態圈。
當機械臂的精準操作替代人工攀爬,當智能算法接管施工規劃,電網建設這個傳統行業正在被科技重新定義。這場由機器人引領的基建革命,不僅守護著光明輸送的“主動脈”,更照亮了中國智造的新未來。
本文僅供參閱,長江有色金屬網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