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工藝難題的突破與終端需求激增,背接觸(BC)電池技術產業化進程顯著提速,光伏行業正迎來新一輪技術迭代浪潮。作為下一代高效光伏技術的代表,BC電池憑借其轉換效率、發電性能及成本優勢,成為頭部企業產能擴張的核心方向。
隆基綠能近期召開的BC2.0技術發布會成為市場焦點。該公司推出的全新Hi-MO 9組件,量產效率預計達24.8%,綜合功率提升至670W,較主流TOPCon組件效率提升1.5%,單瓦發電量增益達8%-11%,同時系統平衡部件(BOS)成本可降低11-22分/W。這一突破標志著BC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規?;瘧玫呐R界點已至。中信證券分析認為,BC技術兼具效率極限突破潛力與平臺型技術兼容性,未來三年內有望成為光伏市場的主流選擇。
產能布局方面,頭部企業正加速推進BC技術落地。據行業統計,2024-2027年全球主要廠商規劃新增BC產能超40GW/年,而現有TOPCon產線改造潛力更達780GW,設備升級需求將催生千億級市場。中信證券指出,BC技術對產業鏈各環節提出更高要求:設備端需新增2-3道激光工藝及1-2道鍍膜工藝,帶動激光器短波長升級與LPCVD(低壓化學氣相沉積)設備用量翻倍;輔材端則需適配導電漿料、新型焊帶等創新材料,技術壁壘提升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市場前景方面,機構預測2025年將成為BC技術從“示范性應用”轉向“規?;帕?rdquo;的關鍵節點,預計當年全球BC組件滲透率將達7%,2027年有望攀升至20%,對應市場規模超1200億元。分布式光伏與集中式電站雙輪驅動下,BC組件憑借高顏值、高功率特性,在歐美高端市場已形成溢價優勢。以歐洲為例,同等土地面積下,BC組件裝機容量較傳統產品提升5%,全生命周期發電效益優勢顯著。
值得關注的是,技術降本路徑日益清晰。當前BC組件單瓦成本約0.72元,通過賤金屬替代、良率提升及設備投資優化,未來有望與TOPCon實現成本持平。隆基綠能等領軍企業通過工藝簡化與智能制造,已將BC產線工序從21道壓縮至14道,良率水平追平主流技術,為大規模量產奠定基礎。
中信證券建議投資者聚焦三條主線:具備BC技術先發優勢的電池組件企業、受益于設備升級的激光與鍍膜設備供應商,以及新型導電材料與封裝膠膜廠商。隨著政策端“光伏領跑者計劃”對高效技術的傾斜,BC產業鏈或迎來持續3-5年的高景氣周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