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 日,安徽省界首市迎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 安徽暉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產 4 萬噸鋰電池新型負極材料項目正式啟動建設。作為界首市 2025 年重點推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該工程建成后將形成年產能 4 萬噸的規?;a能力,為長三角地區新能源產業鏈補鏈強鏈注入新動能。
安徽暉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5 年 1 月,注冊資本達 2 億元,是一家專注于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發與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其母公司暉陽(貴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由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師董會(EPOW.US)與貴州省黔西南州政府聯合投資設立,注冊資本超 3.2 億元,已構建起覆蓋負極材料全產業鏈的技術研發體系。
暉陽新能源在負極材料領域持續投入研發力量,累計申請知識產權超百件,其中發明專利 26 項,實用新型專利 6 項,并成功布局 1 項國際專利。通過自主創新,企業突破了石墨化工藝優化、納米結構調控等關鍵技術瓶頸,其研發的高比容量硅基復合負極材料,克容量突破 1800mAh/g,循環壽命超過 2000 次,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項目落地界首市,不僅依托當地成熟的循環經濟產業基礎,更與長三角地區新能源產業布局形成良性互動。界首市作為全國重要的再生金屬回收利用基地,已建成 "資源 - 產品 - 再生資源" 的完整產業鏈條,為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提供了穩定的原材料保障。項目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 15 億元,新增就業崗位 300 余個,有力推動地方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調整,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作為鋰電池核心材料,負極材料市場需求持續攀升。據高工鋰電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負極材料出貨量突破 120 萬噸,同比增長 35%。暉陽新能源依托貴州、安徽雙生產基地布局,將形成 "西南資源 + 華東市場" 的協同效應,產品廣泛應用于動力電池、儲能系統及高端 3C 電子領域。
業內人士指出,暉陽新能源界首項目的開工,標志著我國負極材料產業正從 "規模擴張" 向 "技術升級" 階段跨越。隨著硅基、鈦酸鋰等新型負極材料的產業化突破,我國鋰電池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有望進一步提升,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力量。
該項目計劃于 2026 年 6 月建成投產,屆時將與貴州基地形成南北呼應的產業格局,年總產能突破 10 萬噸,成為國內領先的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基地之一。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