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對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政策落地,稀土板塊再度成為市場焦點。政策端的收緊疊加新興需求的爆發,推動稀土產業鏈進入戰略機遇期。
此次出口管制措施被業內視為中國強化資源自主可控的重要舉措。行業研報指出,中國稀土礦儲量占全球約70%,冶煉分離及磁材產能占比更高達90%,形成了從資源開發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在海外關稅政策激進化背景下,中國通過生產、出口雙重管制強化反制能力,進一步鞏固了全球稀土供應鏈的“話語權”。與此同時,政策引導下的資源集約化開發趨勢加速,國內某大型稀土集團近期透露,其離子型稀土礦開采指標完成率創歷史新高,綠色開采技術突破顯著提升了資源保障能力。
需求側的爆發為稀土產業注入長期增長動能。高性能稀土磁材作為節能電機、新能源汽車和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材料,正迎來結構性增長。數據顯示,單臺人形機器人所需稀土永磁材料超過2公斤,與一輛新能源汽車用量相當。若未來人形機器人需求達到百億臺級別,其磁材消耗量將遠超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萬億級市場空間。此外,全球能源轉型推動風電、節能家電等傳統應用領域持續擴容,疊加國內設備“以舊換新”政策帶來的存量替換需求,行業預計2026年稀土磁材總需求量復合增速將達14%。
當前稀土板塊呈現“攻守兼備”特性。一方面,出口管制政策推動稀土價格溫和上行,具備資源優勢的龍頭企業盈利穩定性增強;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等新興賽道打開遠期成長空間,技術領先的磁材企業估值彈性凸顯。二級市場數據顯示,4月16日稀土永磁板塊成交額突破220億元,部分成分股連續三日獲資金凈流入,反映出市場對行業前景的積極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正在重塑競爭格局。國內科研機構聯合企業突破高純稀土金屬靶材、高端催化材料等“卡脖子”技術,推動稀土元素向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高端領域延伸。行業統計顯示,2025年稀土功能材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應用占比已提升至42%,較五年前翻逾兩倍。某機構分析師指出,隨著人工智能與材料研發深度融合,稀土新材料的迭代速度有望進一步加快,為行業創造超額收益機會。
在政策護航與需求共振下,中國稀土產業正從“資源主導”向“技術主導”跨越。盡管短期需關注海外供應鏈重構帶來的挑戰,但行業龍頭企業通過集群化發展、智能化改造持續降本增效,疊加新興應用的指數級增長,稀土板塊的戰略價值或將持續凸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