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日前正式印發《上海市關于促進智算云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5-2027年)》,明確提出實施"關鍵技術強基計劃",旨在突破智能計算領域"卡脖子"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智能算力基礎設施。這份被業界稱為"智算云三年攻堅路線圖"的文件,直指超大規模智能計算集群調度、國產智算芯片研發等核心痛點。
技術攻關直指效率與成本雙命題
根據實施意見,上海將在未來三年集中攻關三大技術方向:
1、算法優化層面:重點突破混合精度訓練技術,通過動態調整計算精度,在保障模型性能的前提下降低30%以上算力消耗;研發MoE(混合專家系統)加速框架,使超大規模模型訓練速度提升2-3倍。
2、系統架構層面:攻關異構算力資源池化技術,實現CPU、GPU、NPU等算力資源的動態調配,資源利用率可望從當前65%提升至85%以上;開發通信協作處理器,將節點間通信延遲降低至微秒級。
3、芯片設計層面:加快研發支持低精度計算的新型智算芯片,通過定制化指令集和架構優化,使推理功耗較現有芯片下降40%。
4、萬卡集群調度: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
文件特別強調要突破萬卡級AI集群調度訓練瓶頸。上海擬通過構建分布式任務彈性調度系統,實現超大規模算力資源的秒級分配與故障自愈。該技術若成功,將使訓練萬億參數級模型的時間成本從數周縮短至數日,直接推動生成式AI、大模型等產業應用爆發。
國產芯片突圍戰已打響
針對智能計算芯片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上海提出"模型-系統-芯片"協同設計新思路。通過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頭部企業,建立從算法需求到芯片架構的正向設計閉環。首批攻關的低精度計算單元芯片,預計將在2026年實現量產,重點解決邊緣計算、自動駕駛等場景的低成本、低功耗需求。
產業協同構建生態護城河
政策不僅聚焦技術突破,更著眼生態構建。上海將推動建立統一的智算云服務標準體系,培育"東數西算"長三角樞紐節點,預計到2027年形成超100億元規模的智能算力服務市場。同時,通過設立5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在智能計算芯片、訓練框架等領域的創新。
專家觀點:上海有望打造智算產業"新標桿"
"此次政策精準切中智能計算發展的要害。"復旦大學智能計算研究院院長張浩認為,"特別是萬卡集群調度和低精度芯片研發,這兩項突破將直接決定中國在全球AI競賽中的話語權。上海依托完整的產業鏈和人才儲備,完全有可能在三年內樹立新的產業標桿。"
隨著政策利好的持續釋放,上海正加速從"AI應用高地"向"AI基礎設施創新策源地"轉型。這場以智能算力為核心的產業攻堅戰,或將重塑全球AI產業競爭格局。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