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道氏技術(300409.SZ)交出的一份“逆勢增長”年報,激起千層浪。年報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歸母凈利潤1.57億元,同比飆升662.33%,扣非凈利潤1.21億元,增幅333.47%。
在新能源產業鏈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這家從陶瓷釉料起家的企業,如何用十年時間完成從“傳統制造”到“全球新材料方案商”的躍遷?
其業績狂飆的底層邏輯,或許藏著中國新能源材料企業破局的關鍵密碼。
??海外版圖重構:65%營收背后的全球化野望??
年報最亮眼的標簽,無疑是“海外業務占比超65%”這一數據。在鋰電材料板塊,道氏技術的三元前驅體出口量逆勢增長52%,突破3萬噸,遠超行業平均增速。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公司以剛果(金)子公司MJM和MMT為支點的資源布局——鈷中間品產量同比暴增227%,陰極銅產量突破4萬噸,疊加銅價高位運行,直接拉動了利潤彈性。
碳材料領域,單壁碳納米管導電劑已通過日韓頭部電池廠商測試并實現供貨,硅碳負極材料則打入消費類電池供應鏈,海外高端市場突破初現鋒芒。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全球化戰略的“立體化”布局:在韓國成立合資公司輻射歐美市場,在非洲建設高冰鎳項目鎖定上游資源,陶瓷墨水產品則借“冰晶系列”攻入歐洲建陶市場。
這種“資源+技術+市場”的三維聯動,讓道氏技術成功跳出了國內產能內卷的泥潭。
??技術深水區:單壁碳納米管與固態電池的“破壁之戰”??
在新能源材料的技術競技場上,道氏技術的研發投入正在向“無人區”挺進。年報披露,
公司單壁碳納米管(SCNTs)的純度、比表面積等核心指標已比肩國際競品,金屬雜質含量甚至優于進口產品。
這項被稱為“導電劑皇冠”的技術,不僅是4680大圓柱電池和半固態電池的剛需材料,更以每噸超千萬元的價格構筑起利潤護城河。
而更大的想象空間在于固態電池材料布局。
通過整合單壁碳納米管、硅碳負極、高鎳三元前驅體等技術,道氏技術已形成覆蓋正極、負極、電解質的全材料解決方案。
其硅碳負極材料已送樣30余家電池廠商,單壁管漿料產能預計在2025年底擴至10噸/月,直指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制高點。
??傳統業務新敘事:陶瓷墨水的“冰晶革命”??
當市場聚焦新能源業務時,道氏技術的傳統陶瓷材料板塊正在上演“老樹開新花”的戲碼。
年報顯示,陶瓷墨水在非洲、中東的銷售增長20%,并攜“冰晶系列”晶體材料首度打入歐洲市場。這款通過納米級晶體結構調控實現光學性能突破的創新產品,不僅將建陶裝飾精度提升至微米級,更以每噸超百萬元的售價改寫了行業利潤結構。
這種“傳統+新興”的雙輪驅動模式,恰恰體現了道氏技術的生存智慧——用陶瓷業務的穩定現金流反哺新能源研發,又以新材料技術反哺傳統產業升級,形成獨特的“創新飛輪”效應。
??隱憂與挑戰:1.08億資產減值背后的轉型陣痛??
輝煌數據之下,年報中1.08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猶如一記警鐘。這背后既有三元前驅體行業產能過剩的陰影,也暴露出公司在新舊業務切換中的管理挑戰。
值得肯定的是,公司通過存貨跌價準備計提減少、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增長105.9%等舉措,展現出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道氏技術的狂飆突進絕非偶然。從剛果(金)的鈷礦到韓國的合資工廠,從佛山實驗室的納米管到歐洲建筑里的“冰晶”瓷磚,這家企業用十年時間編織出一張橫跨四大洲的技術商業網絡。
在新能源材料國產替代與全球化博弈并行的時代,這種“技術深耕+全球運營”的雙重能力,或許正是中國制造突圍的核心密碼。
文中數據來源網絡,觀點僅供參考,不做投資依據!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