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勾勒的行業升級藍圖下,電解鋁行業正面臨產能觸頂與綠色轉型的雙重挑戰。當前國內電解鋁產能已逼近政策紅線,價格卻持續高位運行,這種特殊的市場態勢為產業綠色化升級帶來了復雜阻力,也催生了新的破局需求。
產能掣肘凸顯綠色轉型矛盾
盡管方案提出通過技術攻關提升資源利用率、推動再生鋁高值化利用等路徑,但現實操作中,電解鋁產能的"天花板效應"已顯現。數據顯示,國內電解鋁產能利用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高位,部分地區甚至超負荷運行。這種緊繃的產能狀態下,企業對新設備、新工藝的投資意愿受到抑制,綠色轉型所需的資金、技術投入與現有產能效益之間形成矛盾。
成本傳導機制遭遇市場梗阻
綠色轉型需要巨額前期投入,而當前電解鋁價格堅挺主要受益于供需錯配和能源成本支撐。但高價并未有效傳導至上游投資環節,反而因終端用戶成本敏感導致需求增速受限。某鋁業集團負責人坦言:"現在每噸鋁的利潤空間看似可觀,但考慮到環保設備升級、碳配額成本,實際可用于綠色轉型的再投資資金并不充裕。"
政策窗口期與技術儲備不足并存
方案要求到2027年清潔能源使用比例超30%,但當前行業清潔能源替代率不足15%。要實現這一目標,需在三年內完成技術迭代和政策落地雙重任務。然而,電解鋁生產過程的能源系統改造涉及復雜技術集成,現有技術儲備尚不足以支撐快速轉型。同時,不同地區政策執行力度差異可能導致"綠色溢價"分布不均,影響企業轉型積極性。
破局路徑:政策杠桿+技術突圍+市場引導
•差異化政策工具:建立綠色轉型專項基金,對采用新型穩流保溫電解槽、氫能冶煉等技術的企業提供貼息貸款;完善碳交易市場機制,使減排量能轉化為真金白銀的收益。
•技術攻堅聯盟:由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集中攻關低溫電解、惰性陽極等卡脖子技術,建立共享技術數據庫。
•需求側改革:推廣"鋁制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認證,引導下游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領域優先采購綠色鋁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良性循環。
•價格走勢:高位震蕩中尋找新平衡
短期內,電解鋁價格受供給端政策約束和需求端新能源領域拉動,仍將維持強勢。但長期來看,隨著再生鋁產能占比提升(預計2027年達1500萬噸)、綠色冶煉技術推廣,原生鋁生產成本有望下降,價格或將呈現"高位筑頂、結構分化"特征。其中,采用綠色工藝生產的電解鋁可能形成溢價市場,與傳統產品拉開價差。
站在產業升級的十字路口,鋁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升"的蛻變。唯有政策、技術、市場三端協同發力,方能在產能約束下打開綠色轉型新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