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是人類自遠古時就知道其化合物的元素之一。世界上最早發現并使用鋅的國家是中國,鋅的英文名稱Zinc和化學符號Zn來源于拉丁文Zincum,意思是"白色薄層"或"白色沉積物"。
在古代最先被人們所利用的是鋅礦石和銅熔化制得的合金--黃銅。金屬狀鋅的獲得比銅、鐵、錫、鉛要晚得多,一般認為是由于碳和鋅礦供熱時,溫度很快高達1000℃以上,而鋅的沸點是906℃,故鋅即成為蒸氣狀態,隨煙散失,不易被古代人們所察覺,只有當人們掌握了冷凝氣體的方法后,單質鋅才有可能被取得。
明朝末年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煉鋅技術。生產過程非常簡單,將爐甘石(菱鋅礦石)裝滿在陶罐內密封,堆成錐形,用木炭填充罐與罐之間的空隙,將罐打破,就可以得到提取出來的金屬鋅錠。另外,我國化學史和分析化學研究的開拓者王鏈(1888—1966)在1956年分析了唐、宋、明、清等古錢后,發現宋朝的紹圣錢中含鋅量高,提出中國用鋅開始于明朝嘉慶年間的正確的科學結論。鋅的實際應用可能比《天工開物》成書年代還早。在10~11世紀中國是首先大規模生產鋅的國家。
另據文獻記載,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煉鋅的國家,可追溯到公元1025年——1280年,方法是與中國完全相反的“上火下凝”式的蒸餾法。
1745年,在瑞典海岸沉沒的東印度公司的船,經證實運載的貨物是中國的鋅,經過分析回收的鑄錠得知它們是幾乎純凈的金屬鋅。
鋅行業發展現狀
自2000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鋅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鉛鋅工業的發展受到國際鉛鋅行業的關注。然而當前無論是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都普遍存在著鋅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當前我國鋅行業急需調整產業結構、加強鋅行業技術創新、加快鋅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全球鋅產業發展至今已經達到高峰,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于鋅的需求也將逐步穩定下來,未來鋅產業發展也將更多通過技術水平提升來改善產品質量和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