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榜單延續了行業高增長態勢,全國廠商批發銷量達84萬輛,同比激增82%,環比增長超10%。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單月銷量紀錄,更凸顯了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的持續提升。從排名來看,頭部企業格局穩定,但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的競爭呈現白熱化態勢,部分廠商位次較去年同期發生顯著變化,折射出行業發展的深層邏輯。
比亞迪延續霸主地位,多線發力鞏固優勢?
比亞迪以31.8萬輛的絕對優勢穩居榜首,其銷量占比接近全市場的38%,與第二名吉利拉開近22萬輛的差距。這一表現得益于比亞迪“技術平權”戰略下的全面開花:插混車型(如秦PLUS DM-i、宋PLUS DM-i)在家庭用戶中持續熱銷,純電車型(如海豹、漢EV)憑借差異化設計搶占高端市場,而騰勢、仰望等高端品牌則進一步拓寬了用戶群體。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海外銷量占比已提升至25%以上,全球化布局初見成效。
吉利穩居第二,插混成核心增長引擎?
吉利以9.8萬輛位列第二,其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插混車型。帝豪L雷神Hi·P、星越L雷神Hi·P等車型憑借高性價比(插混車型普遍售價比同級燃油車低3-5萬元)成為下沉市場主力,推動吉利在二三線城市市占率提升。與此同時,極氪001、銀河E8等純電車型逐步站穩腳跟,極氪品牌2月銷量突破1.2萬輛,創歷史新高。吉利與沃爾沃聯合開發的CMA Evo架構為其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底層支撐,未來或將在高端市場與比亞迪展開更直接競爭。
上汽通用五菱遭遇新勢力圍剿,急需破局?
曾長期占據前三的上汽通用五菱此次以5.7萬輛跌至第三,其主力車型五菱宏光MINI EV銷量同比下滑超30%。這一下滑既反映出微型電動車市場增速放緩(2025年2月微型電動車占比降至28%,低于2023年的40%),也暴露了五菱在智能化、高端化轉型中的滯后。相比之下,五菱與華為合作的“智選車”項目尚未放量,而其推出的“繽果PLUS”等新車型未能復制MINI EV的成功。未來能否通過技術升級重塑產品競爭力,將成為其守住市場份額的關鍵。
特斯拉中國承壓下滑,新勢力加速追趕?
特斯拉中國以3萬輛銷量跌至第六,同比下滑超40%,創近兩年來單月新低。Model 3/Y兩款主力車型面臨國產新勢力的精準狙擊:Model 3被極氪001、小鵬P7i等車型在空間、智能化配置上超越;Model Y則受到問界M5 EV、蔚來ES6等中大型SUV分流。此外,特斯拉在中國的定價策略調整(如Model Y后驅版降價2萬元)未能有效拉動銷量,反而讓消費者產生“降價預期”。不過,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爬坡仍在持續,其2025年全球交付量目標仍維持200萬輛以上,中國市場仍是其戰略重心。
新勢力格局洗牌,黑馬頻現?
小鵬汽車以3.1萬輛銷量緊咬特斯拉,排名第五,其G6/G9兩款車型憑借高性價比(如G6起售價14.98萬元)在20萬級市場表現強勢。蔚來則憑借ET5T旅行版和ES8的換代車型,2月銷量回升至2.1萬輛,創近半年新高。理想汽車受限于產品線單一(僅L系列),銷量同比下滑12%至1.7萬輛,排名第八。相比之下,哪吒汽車憑借U-II GT跑車和哪吒S獵裝版等個性化產品,2月銷量突破2萬輛,首次進入前五。這一變化表明,新勢力正在從“電動化”向“場景化”競爭轉型,細分市場布局成為突圍關鍵。
廣汽埃安穩住前十,自主車企集體崛起?
廣汽埃安以2.08萬輛位列第十,其AION Y/Y Plus系列憑借空間優勢和性價比(如AION Y Plus起售價12.98萬元)持續領跑緊湊級SUV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埃安正在加速混動車型布局,其AION S MAX插混版已于近期上市,預計將進一步分流合資品牌燃油車用戶。與此同時,奇瑞、長城等傳統車企新能源子品牌(如奇瑞星途、長城歐拉)銷量增速均超過50%,自主陣營在新能源市場的市占率已突破75%。
市場趨勢與挑戰?
從整體數據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呈現兩大特征:一是“啞鈴型”結構分化加劇,頭部10家廠商占據75%市場份額,尾部企業生存壓力加大;二是技術路線多元化,插混車型占比首次超過純電車型(2025年2月插混占比51% vs. 純電49%)。未來競爭將圍繞三個核心展開:
?技術壁壘:固態電池、800V高壓平臺、城市NOA等技術的量產進度;
?成本控制:碳酸鋰價格波動下,車企的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
?全球化布局:比亞迪、蔚來等已在歐洲、東南亞市場開疆拓土,傳統車企需加快海外渠道建設。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