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底,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宣布兩大戰略項目落地:臺州仙居動力電池基地獲批環評,煙臺濰柴弗迪產業園一期投產。總投資 660 億元的產能擴張計劃,標志著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全國化布局進入攻堅階段。
一、技術突破驅動金屬價值重構
比亞迪全固態電池量產計劃標志新能源產業進入技術迭代新階段。固態電池通過固體電解質替代液態電解液,能量密度提升 30% 以上,安全性顯著增強。中信證券預測,2030 年全球固態電池產能將達 600GWh,鋰單耗量較傳統電池提升 1 倍,推動鋰資源需求增長 5%,重構全球金屬供應鏈格局。
二、鋰資源需求爆發式增長
氧化物電解質與鋰金屬負極技術使電池鋰含量提升 2-3 倍。疊加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雙輪驅動,2030 年固態電池鋰需求將達 55 萬噸 LCE,占全球消費量 12%。國內鋰云母提鋰技術突破(如宜春萬噸級產能)緩解部分壓力,但鹽湖提鋰受地理限制,鋰價中樞或維持高位。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布局固態前驅體材料強化話語權。
三、稀有金屬戰略地位凸顯
氧化物電解質 LLZO 使鋯成關鍵材料。每 GWh 固態電池需 10-20kg 高純氧化鋯,若 2030 年產能達 500GWh,鋯需求將增 5000-10000 噸。全球 90% 電池級鋯產能被日本東曹、法國圣戈班壟斷,中國三祥新材、東方鋯業突破電熔提純技術加速國產替代。硫化物電解質依賴鍺資源(中國占全球 50% 產能),鈦基電解質關聯攀西鈦精礦。
四、鈷鎳分化與錳資源潛力
固態電池技術路徑多元化導致需求分化:高鎳三元材料占比下降,富鋰錳基材料因鈷成本降低 70% 成新趨勢。2024 年全球富鋰錳基材料產量呈現增長態勢,推動錳需求上揚。中國錳礦對外依存度 95%,湘潭電化錳酸鋰前驅體技術提升資源利用率。鈷需求增速放緩,但高鎳化過渡階段仍具剛性。
五、供應鏈重構與投資方向
比亞迪 2027 年量產計劃加速資源全球化配置:鋰礦企業需強化海外布局,鋯鍺企業突破技術壁壘,錳資源通過再生回收體系提升彈性。固態電池對鋁塑膜、納米陶瓷涂層的需求增長,帶動金屬加工產業升級。
結語
比亞迪固態電池技術突破重構全球金屬資源格局,鋰、鋯、錳戰略價值持續提升,鈷鎳面臨結構性調整。具備資源整合能力與技術壁壘的企業將成核心受益者。投資者應聚焦技術路線確定性與資源自主可控性,把握金屬新剛需長期機遇。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